中国金融体系面临高杠杆风险 “宽货币”思路浮出
中国金融体系面临高杠杆风险 “宽货币”思路浮出
有高层认为,要高度重视利率上升和波动对实体经济的不利影响,采取各种货币政策工具,引导利率回到市场能接受的水平。
杠杆、高债务被广泛认为是中国经济金融体系当前的主要系统性风险。但对于如何降杠杆,则有两条路径选择。一种认为应推高利率,推高债务成本,通过经济手段降低杠杆水平。一种认为应维持“宽货币”以降低存量债务风险,并通过改革达到非市场主体的“紧信用”,最终降低杠杆水平。
2008年危机之后,中国经济体的杠杆水平大幅攀高。2013年6月份的“钱紧”事件,大幅推高利率水平,开始起到约束债务上升的作用。近期银行间市场利率一直居高不下。
据悉,有建议认为,应该采取包括公开市场工具和降准在内的手段,适度增加市场流动性,引导市场利率回到正常水平,以平滑的手段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,并维系当前经济体系的巨量存量债务成本的可控。据悉,有高层认为,要高度重视利率上升和波动对实体经济的不利影响,采取各种货币政策工具,引导利率回到市场能接受的水平,并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。
这是一种“宽货币”的调控思路。
这种思路,与目前通过维持较为紧张的流动性环境的思路并不一致。如这种思路得到贯彻,意味着需要央行加大公开市场货币投放力度,甚至降低存款准备金率水平。
但分析人士认为,这种调控思路有效的前提,应该是约束地方政府、央企等非市场融资主体的信用扩张。地方政府和央企一直享有事实上的准主权信用,金融体系无法对此进行风险定价,导致地方政府、央企等成为吸收信贷的主体,并对民营部门的融资产生了挤出效应。
从这个意义上说,如果不约束这些融资主体的信用扩张,“宽货币”的调控思路只会进一步推高总杠杆水平,放大整体经济的系统性风险。现在该用结构化政策,压住非市场化主体的融资需求,推动信用供需的再平衡,由此导出实际利率下行的环境,才有助于最终去杠杆。
支持这一建议的观点还认为,随着美国经济复苏,如果美联储在12月或者2014年1月启动减少购买的量化宽松政策退出行动,将对国内冲击较大。资金价高信贷量仍升,说明刚性需求或者没的选择,所以短期利率更要平稳,另外也有迹象显示近期房地产市场调整压力增大。从预防风险的角度,需要一个更为宽松的资金和利率环境。
但也有不同观点认为,中国货币市场从来都是需求主导利率。所谓央行主动放水,是需求快速萎缩发生后的政策事后确认。当前的利率上行,并不是央行锁定20%准备金的结果。此外,近期中长端负债上涨还有个原因,是基于9号文会在明年2月1日实行,多家机构都在这之前做大资产,同时急迫地抢负债,使长期资金居高不下。
正在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,将明确2014年GDP增长目标,以及总体政策取向。降杠杆还是加杠杆,如何降杠杆,中国宏观政策的分歧加剧,市场期待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确定性指引。